• <menu id="84q4o"></menu>
  • <menu id="84q4o"><strong id="84q4o"></strong></menu>
    <menu id="84q4o"><menu id="84q4o"></menu></menu>
  • <dd id="84q4o"><optgroup id="84q4o"></optgroup></dd>

    北京基因組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合作揭示細胞組成及DNA-5羥甲基化修飾可預測高危AML患者對阿扎胞苷聯合化療的治療響應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癌癥,其治愈率低、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僅為30-35%, 且AML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存在高度異質性。部分老年、復發難治的高危AML患者,不適合接受標準劑量的誘導化療。一項I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利用DNA甲基化酶抑制劑阿扎胞苷(AZA)進行表觀干預5天后,再使用高劑量阿糖胞苷聯合米托蒽醌(HiDAC-Mito)進行治療,是一種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療方案。這種基于AZA表觀干預的聯合化療方案(AZA-HiDAC-Mito療法)在高危AML患者中的總響應率可達61%。盡管如此,目前還不清楚決定患者對治療產生響應的分子和細胞層面的機制。

      6月5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韓大力研究組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研究組和Olatoyosi Odenike研究組,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線發表題為"Cellular Composition and 5hmC Signature Predict the Treatment Response of AML Patients to Azacitidine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I期臨床試驗中接受AZA-HiDAC-Mito治療的AML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樣本進行RNA-seq和Nano-hmC-Seal測序,繪制了AML病人接受AZA表觀干預前后的轉錄和5hmC表觀圖譜,解析了患者對AZA聯合化療響應的分子和細胞基礎,并篩選出可用于指導臨床治療方案選擇的生物標志物。

      研究人員通過對接受治療前的轉錄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病人對治療的響應與多個共表達基因模塊相關,其中細胞周期相關轉錄程序的高表達與治療響應相關。結合公開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進行反卷積分析,發現AML病人中高表達細胞周期相關轉錄程序的主要是粒細胞-單核細胞祖細胞樣的惡性細胞(GMP-like),其相對豐度可預測對AZA-HiDAC-Mito治療的響應。相比之下,低表達細胞周期相關基因的造血干細胞樣惡性細胞(HSC-like)更有可能在無應答患者中富集。對免疫細胞的反卷積分析則表明,較高的自然殺傷細胞(NK)水平與AZA-HiDAC-Mito療法的響應相關。通過比較AZA表觀干預前后的轉錄譜,發現AZA處理誘導上調了與NK細胞毒性相關的基因表達,表明AZA表觀干預可能激活了NK細胞對惡性細胞進行殺傷。研究人員通過結合公共的AML治療數據,進一步驗證了NK細胞的水平與AZA治療療效之間的關系。

      此外,在表觀層面上,AZA處理5天后部分基因的DNA 5hmC修飾水平發生了顯著變化。接受高劑量AZA處理的病人,其基因組全局的5hmC修飾變化更為劇烈,呈現出對AZA劑量的依賴性。有趣的是,AZA表觀干預前后5hmC改變越明顯,則患者的預后越好。這表明,在未來也許能將AZA表觀干預過程中的5hmC動態變化作為一種監測治療響應進程的手段。最后,通過使用XGBoost機器學習算法,研究人員建立了預測模型,篩選出11個基因的DNA 5hmC修飾作為生物標志物,可用于精準預測接受AZA-HiDAC-Mito療法的AML患者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本研究闡釋了AML的治療響應機制,并建立了可用于指導臨床治療方案選擇的預測模型,篩選出有效的DNA 5hmC生物標志物,為AML治療和耐藥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由中美兩國多家單位合作完成,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韓大力研究員,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教授和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Olatoyosi Odenike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博士生梁廣豪、王琳琛,以及何川團隊游乾承博士和Olatoyosi Odenike團隊的Kirk E. Cahill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等基金資助。

    細胞組分及5hmC特征預測AML病人對阿扎胞苷聯合化療的響應

      論文鏈接

    附件下載:
    波多野结衣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