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所種屬特異性小蛋白在功能和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于軍研究員和肖景發副研究員及其團隊,參與完成的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種屬特異性小蛋白在功能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被《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網絡版接收。
小蛋白(小于個100氨基酸長度的蛋白)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但由于計算生物方法和實驗技術上存在缺陷,早期針對小蛋白的研究僅僅局限在一些小蛋白家族的功能分析上,并沒有跨真核物種的大規模組學分析來揭示小蛋白的功能和進化特征。最近,基因組所較早地開展了針對小蛋白的研究工作,公布了8種真核生物小蛋白功能和進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該研究團隊對這8種真核生物的蛋白和潛在的開放閱讀框的基因進行全基因組尺度的計算分析,長度小于100氨基酸的蛋白按照序列保守性劃分成三類(分別是普遍存在的小蛋白、只存在于脊椎動物的小蛋白和只存在于哺乳動物的小蛋白),剩下的是種屬特異性小蛋白。研究發現這三類保守性的蛋白只占很少一部分,而種屬特異性小蛋白占大多數。進一步研究人類小蛋白在各組織中的表達情況發現大多數人類特有的小蛋白也是組織表達特異性的,而那些古老的小蛋白的保守性較強而且在人體各組織中普遍表達。因此認為,物種在進化過程中,一些真核小蛋白出現并在自然選擇壓力下富集,行使不同的特異性功能。
文章鏈接:http://www.pibb.ac.cn/cn/ch/common/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10290
基于小蛋白的進化樹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