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院長祝賀“中沙椰棗基因組”研究取得成果
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與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城(King Abdulaziz C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CST)共同參與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椰棗基因組計劃近期獲得系列進展,雙方于12月8日在KACST舉行新聞發布會,椰棗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北京基因組所于軍研究員,首席技術指導胡松年研究員,沙特農業部部長Fahad Balghunaim,KACST總裁Ibrahim Al-Suwaiyel,沙特王子、KACST副總裁Turki bin Saud,沙特方項目負責人Ibrahim S. AL-Mssallem教授,雙方參與項目的科研人員以及50多位沙特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為發布會發去賀信,對項目取得的系列進展與成績表示祝賀,并希望聯合實驗室在今后的科研合作中共攀科學高峰,為中沙科研合作和友誼做出更大的貢獻。KACST總裁Ibrahim Al-Suwaiyel在發布會上對椰棗項目進行了介紹,他表示此項研究是在中科院和KACST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對椰棗序列的測定可以幫助提高椰棗的產量,同時預防影響椰棗成長的各種病害。
“中沙椰棗基因組計劃”于2008年8月正式啟動,旨在幫助沙特王國建立系統的基因組學研究平臺,平臺涵蓋基因組測序、生物信息學和宏基因組學等方面,研究對象主要為棗椰(其果實稱為椰棗,樹則稱為棗椰)及其主要外侵害蟲紅棕象甲。在完善后續技術平臺和建立聯合實驗室的基礎上,雙方還啟動了包括阿拉伯水稻和紅棕象甲蟲基因組等方面的其它相關合作研究。
椰棗是中東和北非地區廣泛種植的作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為了揭示椰棗的生物多樣性、地理種群的分布、抗旱和抗逆的分子機理、性別決定(雌雄異株植物)與分子育種研究等,科研人員開展了椰棗基因組和轉錄組測序工作,獲得了椰棗基因組草圖,覆蓋了椰棗總基因組的93%。通過對椰棗基因組的分析,科研人員發現椰棗基因組中含有4萬多個基因,并發現了眾多與抗旱、抗病、抗鹽堿以及耐高溫相關的基因以及基因家族。同時,研究揭示了椰棗基因組的倍增與進化,以及椰棗果實糖類代謝和累積的過程和機制。
另外,通過對不同椰棗品系的比較研究,研究人員描述了椰棗基因組中的變異情況,并發現了一些與重要性狀相關基因的富集區域,這些工作為后續提高椰棗對環境適應性以及改善果實質量奠定了基礎。此外,椰棗的產能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基因組,以及椰棗基因模型分析和椰棗果實發育分析的工作已經結束,相關文章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發表。
今后,雙方將在椰棗基因組項目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棕櫚科重要經濟作物的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與比較基因組研究項目。目前已經收集到11個重要的棕櫚植物,如椰子、油棕、桃棕等,并開始了基因組測序的工作。這一重大項目的開展將推動中沙合作研究的深入,雙方合作將進入更為緊密的新階段。
發布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