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因組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舉辦暑期系列科普活動——基因奧秘“講武堂”
為豐富職工子女假期生活,開拓科研視野,2022年8月24日和26日,北京基因組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舉辦“基因奧秘——講武堂”暑期系列科普活動。該活動由研究所青促會小組和工會共同主辦,共80余人參加。
本次科普活動包括科普知識講座、互動小實驗以及手工DIY三個部分。
科普知識講座由科研一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為孩子們講述不同研究領域中的基因奧秘,以及國內外科學家在科研工作中的“十八般武藝”。青促會小組組長陳艾莉副研究員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向大家介紹了基因組學研究在疾病發生發展、溯源及預防等不同方面的應用;青促會小組成員楊瑩副研究員介紹了自然界中的再生現象、再生之王渦蟲,以及干細胞與再生的發展和應用;青促會小組成員和夫紅副研究員講述了如何借助中小學期間掌握的語數英知識和技能探索基因領域的奧秘,鼓勵孩子們在即將迎來的新學期好好學習,為將來在各行各業的工作中開辟新天地打下堅實的地基,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為國為民的精神;青促會北京分會委員張莉副研究員以“面筋:美食or健康小偷?”為主題,介紹了面筋/麩質的來源和制作、麩質不耐受相關疾病以及無麩質飲食。講座過程中老師們和孩子們進行了精彩的互動,孩子們熱情很高,積極發言,搶答問題,并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和想法。如聽到新冠溯源研究時,會好奇“為什么蝙蝠不會得新冠?”;說起再生,會聯想到奧特曼和孫悟空;聽到改造的T細胞如同變身超級導彈,具有強大腫瘤殺傷能力時,會評論說“細胞也好暴力啊!”;聽到面筋的好與壞,小朋友決定回去向爺爺奶奶科普,增加家里主食的種類。
互動小實驗以及手工DIY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通過互動小實驗加深對講座內容的理解,并通過手工制作體會大自然的神奇。“觀察渦蟲的再生”,孩子們化身小小科學家對渦蟲進行切割,觀察其再生;特邀《博物》雜志社老師為孩子們講述大自然中各種動植物的擬態行為,并開展了“蝴蝶寶石”手工小制作活動;開展科學小實驗“洗面筋”,體驗從面團中洗出面筋的過程和神奇,感受面筋的真實存在和它的柔韌度;帶領孩子們制作了“植物立體模型”,將一片片樹葉拓印永遠留存。
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參與講座的老師們表示,能夠有機會為孩子們科普自己的科研工作,是一件開心且驕傲的事,非常有意義。參與活動的家長們表示,非常感謝研究所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的同時,還讓孩子們了解科學知識,通過親自動手感受科研過程,感受科學文化,激發他們對科研的興趣,爭做未來科學人!
活動合影
老師合影
活動現場